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组织2018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限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4-18浏览次数:1817

校内各部门:
为推进《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突破并解决一批影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一批标志性目标产品,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促进我省八大万亿产业发展和“10+1”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引领浙江产业转型升级,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研究决定启动2018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型与组织方式
(一)主动设计项目
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我厅在征集需求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主动设计了114个课题,其中工业领域32个、农业领域32个、社发领域46个、国际合作领域4个。各课题的申报指南(研究内容、实施目标和申报主体)详见附件3。主动设计项目通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各市和归口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的方式组织申报。
(二)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项目
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项目仅限于纳入我省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尚未开始重点研发计划攻关任务的46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名单见附件2)。对照省政府、企业所在地政府和企业三方责任书约定的建设期研发任务和目标,主动设计项目1项。宁波市的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根据宁波市计划安排进行申报。
二、申报要求
(一)主动设计项目
应征主动设计项目的,应当对照本通知附件明确的项目名称、研发内容和目标进行申报。企业牵头申报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2016年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有稳定的科研团队和创新组织;企业为实施项目已投入相应资产、资金和人力;企业在知识产权、环保、金融、生产安全等方面信用记录良好。新设立的科技创业企业不受上述条件限制。涉农科技企业可适当放宽上述研发投入和研发机构条件申报门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牵头申报的项目,如有明确技术应用示范和产业化任务的,应当寻求具备相应示范和转化产业化条件的企业或应用单位合作进行申报,并承担相应自筹经费,申报系统于2017年4月20日开放。
(二)重点企业研究院项目
重点企业研究院项目应当根据建设责任书要求,编制完善产业技术路线图或企业研究院发展规划,分析相关技术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发展重点、研发基础和技术差距、获取并掌握关键技术的方式和途径等,明确企业研究院今后3至5年发展的攻关方向和主要任务,按照拟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的紧迫性、对产业发展影响度和技术成熟度,凝练并主动设计申报项目1项。项目名称根据责任书目标技术主攻方向,由企业研究院自行凝练确定。重点企业研究院是独立法人的,可作为项目申报主体,如是企业内置的,由企业研究院依托企业作为项目申报主体。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请各市、县(市、区)科技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帮助所属重点企业研究院做好项目申报的服务指导、落实相关配套要求。
(三)优先支持的项目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申报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
1.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科技城、特色小镇和农业高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内的申报单位;
2. 产业化项目优先支持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产学研联合申报;
3. 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4. 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企业,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百强企业;
5. 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3%以上;
6. 经浙江省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浙商回归企业;
7. 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所在企业;
8. 建有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完成3年重点企业研究院项目,且项目实施绩效明显的企业;
9. 工程建设单位应用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建设项目。
(四)限额申报
对照主动设计项目主要研发内容和实施目标,有能力解决所列技术问题和实施目标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或产学研合作的联合体,在限定时间内报送各设区市科技局(委)和归口管理部门。由市科技局(委)和归口管理部门统筹各领域项目后择优推荐,切实做到好中选优,不搞平衡,限额分配见附件1。
26县绿色技术应用专项项目相关县(区)限额申报一项,不计入限额申报数。
三、申报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网络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行网络在线填报方式申报。项目申报单位须通过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做好项目的网络申报工作。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网址:http://www.zjsti.gov.cn/index.aspx。
(二)申报管理。各市、县(市、区)科技部门、省级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做好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协调并协助做好网络电子数据的提交工作。
在组织申报过程中,各市、县(市、区)科技部门、省级归口管理部门应强化主动服务,严格落实“最多跑一次”的改革要求,切实减轻企业、科研单位和广大科研人员负担。
(三)纸质材料报送。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部署,项目申报先通过网络申报,待项目公示入库后,纸质材料再与预算申报书一并由归口管理部门统一报送省科技项目受理中心。未入库项目无需再报送纸质材料。
项目申报纸质材料包括:申请表(要求签署审核意见并盖章)、可行性报告和经费预算书等相关申报材料,一式一份。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项目和通过国际合作方式组织申报项目,请在备注栏中注明。通知中需要附相关申报材料附件的,用纸质一并报送相关材料复印件。
各市和归口管理部门请在申报截止2个工作日内,将项目推荐函和项目汇总表(字段包括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名称、项目负责人及身份证号码、项目总经费、申请财政经费和备注等7栏)盖章后传真至省科技项目受理中心。原件与申报纸质材料一并报送。
(四)申报时间要求。2018年度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截止时间:2017年5月20日。请各市和归口管理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和推荐工作。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一)关于项目申报资格。
1. 申报单位应为在我省注册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
2. 作为项目负责人同时主持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数一般不得超过1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员(排名前3)在研项目一般不得超过2项,承担在研项目已达上述限定数的,以及省重点企业研究院项目未结题验收的,应当重点做好在研项目的实施工作,不得申报2018年度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期到2017年12月31日前的在研项目不在限项范围内,但申请人须承诺在研项目在实施期内验收完毕,如逾期未验收的,将取消2018年度项目立项,并纳入科研信用不良数据库。
3. 高新技术百强企业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数一般不超过2项,其他企业不超过1项,承担在研项目已达上述限定数的,不得申报2018年度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4. 根据《关于公布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4-2015绩效评价结果的通知》,10家考核优秀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依托单位可单独申报一项国际合作项目,不计入限额申报数。
5. 企业牵头申报的,申报企业上年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销售收入比例至少达到1.5%以上。
6. 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7. 对于项目的具体申报要求,请详见申报指南。
(二)关于申报项目实施期限。主动设计项目的实施期由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技术成熟度、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科学确定,原则上不超过4年。重点企业研究院项目实施期为3年。
(三)关于重点企业研究院项目。各市、县(市、区)科技部门要协调并解决项目实施和研究院发展遇到的问题,落实好责任书约定的研究院建设配套资金和由地方安排落实的项目。本次组织申报的项目,进入竞争性评审程序,不能通过专家评审的,暂缓立项支持。各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应当按照责任书约定,自签订日起自觉履行研究院建设和相应的科技攻关任务,确保完成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目标。
(四)关于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合作领域中的“联合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项目”纳入省重点研发计划一并申报,请另行提交合作协议一式二份。项目申报单位利用国外科技资源和力量合作应征工业、农业和社发领域主动设计项目的,请在申报系统中选择“国际合作项目”,并同时在申报材料中注明。国际合作领域中的“联合共建研究中心或实验室”、“联合共建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和“联合共建科技或创新园区”等3类项目申报通知另行发布。
(五)项目申报的其他注意事项。各归口管理部门在申报项目时,应当严格审查申报项目信息的真实性。项目申请单位应承诺本次申报的项目没有获得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立项支持,以避免重复立项、重复支持。申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经费预算书等电子申报附件材料中应严格回避项目申请单位及项目组成员的相关信息,以确保网络远程专家评审的公正性。纸质材料在网络申报并通过系统打印,以保证纸质材料与电子申报材料的一致性。
咨询电话:
计划财务处(综合业务): 吕品义   0571-87054109
条件处(重点企业研究院):郑 寅   0571-87054006
高新处(工业领域项目): 杨陈华   0571-87054142
农村处(农业领域项目): 邵  晖   0571-87055372
社发处(社发领域项目): 叶  琳   0571-87056405
国际合作处(国际合作项目):洪晨鸣0571-87055837
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受理中心地址:
杭州市环城西路33号省科技大楼117房间
联系电话:0571-85214237、86512650
联系人:都康飞 张慧
我校联系人:各学院科研秘书
附件: 2018年度重点研发计划主动设计申报指南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7年4月17日  

附件:
2018年度重点研发计划主动设计申报指南

工业领域
一、人工智能技术
(一)人工智能新技术与基础平台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突破深度学习、类脑学习、混合智能、跨媒体学习、个性化分析、知识图谱、包容性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服务我省工业生产、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相关AI应用产业。实施目标:开发出面向行业应用的人工智能开源平台,平台支持至少50个人工智能算法,支撑PB级数据、千万用户计算,实施10个以上大型应用示范。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跨界大数据智能分析与跨界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语义融合、数据收集整合、数据管理、深入挖掘等支撑健康、金融、制造、环境与过程分析、行为监控、风险评估等跨界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研究跨越价值链的数据管理跨界服务设计、评价方法。研制跨界大数据收集管理与分析支撑平台、数据驱动的跨界服务平台,制定相关的跨界数据融合和跨界服务标准,并在产业及相关产业大数据与服务平台中开展示范应用。实施目标:突破跨界大数据融合、收集管理、挖掘分析、服务设计等相关的关键技术,研制跨界大数据收集管理、分析支撑平台与数据驱动的跨界服务平台,提出1-2项相关技术标准,融合不少于5个领域的跨界大数据,在5个以上大型单位开展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脑机融合神经芯片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制具有类脑信息处理行为的低功耗脑机融合神经芯片。构建以神经芯片为数据处理核心,支持信号采集、编码、理解与反馈的脑机融合应用系统。研究脑机融合系统的安全模型,实现脑机融合系统的信息安全与防护。重点研究器件的接入与响应,以及类脑芯片人机结合的相关材料、工艺、器件。实施目标: 为“类脑芯片”的开发奠定坚实的材料和器件基础;突破侵入式脑机接口的信号编解码、神经芯片的关键技术,解决类脑芯片的低功耗技术,实现生物大脑与计算机系统之间高效的信息通讯、处理、分析、及生成,在脑机交互与控制、神经诊疗与康复、功能增强等方面开展典型应用示范。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工业互联网与安全
(一)工业互联网基础核心部件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工业互联网基础部件集成传感器技术与相关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方法,开展制备技术、工艺设计与产品可靠性研究。实施目标:开发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传感器、网络集成驱动芯片及专用处理器等基础件与核心件,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云计算安全及服务系统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可定义、可重构、可演进的云服务安全防护体系架构,研究具有内生安全特征,基于动态异构冗余机制的应用服务系统,研究SDN分布式控制安全性,研究行业云数据中心的安全态势感知与风险实时检测,有效促进各行业云计算安全服务水平。实施目标:建立新型云服务安全架构体系,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高性能工业实时以太网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发网络信息调度机制、高效信息传输协议、拓扑结构优化、提高时间同步精度和工业以太网的通信实时性。研发合理的冗余设计、点对点和端到端的可靠传输系统和设备,提高工业以太网的通信可靠性。研发通信通道安全性和协议安全,提高工业以太网的安全性。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协同设计研发展、协同制造、协同质控和协同服务。实施目标:实现要求端到端数据传输可靠性99.99%以上、网络具备多层动态密钥安全机制,并在机械、纺织、汽车、陶瓷等行业实施3项以上典型应用示范。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物联环境下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物联环境下的安全威胁感知分析与防御技术。研究支持混合云计算的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网络安全平台的多块业务板虚拟化技术。研究数据中心交换架构体系,针对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高吞吐的交换机核心技术开展技术研究,研制大容量交换设备。研制基于基础安全数据和安全日志的海量日志监控平台,实现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中的攻击进行实时的态势监控,对全局的攻击日志进行监控和分析,解决传统攻击日志和攻击分析设备无法对攻击者进行持续最终的问题。实施目标:建立一套混合云计算的网络安全架构体系,并研制出相应硬件设备,实现多台硬件安全设备虚拟化及多台独立的逻辑安全,实现业务引擎和接口引擎的弹性扩容,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
(一)柔性传感材料与传感器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柔性/可拉伸器件和导电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设计和研发柔性/可拉伸器件、导线、电极。设计和研发适于可穿戴设备使用的新型柔性/可拉伸传感器件。研究适合于柔性传感器应用于医疗和健康监测的算法,实现可穿戴复杂环境下的精准健康数据获取和分析。实施目标:研发出4-5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可拉伸传感材料和传感器,获得具有完整功能的柔性电路,以及相应的生理数据分析算法,达到具备实际应用的水平;探索柔性/可拉伸电极与传感器在可穿戴技术或者健康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柔性混合集成电路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柔性和刚性器件混合集成、柔性互联、柔性混合封装工艺,研究超薄硅集成电路及传感器的加工工艺。研究柔性混合集成电路性能测试技术,开发柔性混合集成电路在疲劳载荷下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的测试工具。研究柔性混合集成电路的失效机制及相应的结构优化方案。实施目标:开发出1-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兼具高电学性能、可变形且高可靠性的具备实际功能的柔性混合集成电路,有条件的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柔性显示器件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柔性显示的薄膜封装技术,揭示材料特性和器件性能之间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突破功能层薄膜本身在卷曲、折叠等力学作用下的稳定性关键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印刷型高性能小分子和高分子有机发光材料(OLED)、高效率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和可拉伸柔性液晶显示材料,有条件的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柔性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非富勒烯类受体材料,高效界面调控材料,柔性薄膜的微观形态调控技术,基于40 μm以下厚度柔性超薄晶硅的非掺杂异质结技术,构建新型高效材料体系。实施目标:开发出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超薄晶硅太阳能电池等材料及柔性器件,有条件的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柔性照明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柔性耐高温透明聚合物基板、柔性金属基薄膜透明电极、高效柔性发光材料、可穿戴柔性液晶显示材料和印刷电子辅助材料等相关材料制备研究,阐明光学特性、电荷输运和耐久性调控规律,研究对上述材料老化特性的实验室加速测试与评估的相关方法,突破高耐久性多功能柔性封装关键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柔性照明器件用发光材料、基板、薄膜及封装等材料,有条件的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柔性储能器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针对柔性储能的高性能正负极活性材料新体系,以及电解质和集流体等匹配性材料,重点探索基于石墨烯等二维纳米材料的新型储能材料的可控制备、储能机制及其在柔性储能器件中的应用技术。发展创新的柔性电极结构设计方案与材料集成技术,研发柔性储能器件全流程制作工艺,评测柔性储能器件在反复受力与形变时的充放电性能、电极中各组成部分的界面结构和正负极材料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器件的失效机制及相应的材料与器件结构优化方案。研究基于成熟锂离子电极的柔性薄膜电池技术,重点探索柔性电解质、柔性隔膜、柔性电极以及柔性电池封装工艺,柔性电池整体实现反复弯折万次以上不发生明显变形和失效的目标。实施目标:研发柔性储能器件专用材料,研制出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耐受形变和长寿命的柔性储能器件样机,有条件的实现在柔性电子产品中的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智能网联汽车及辅助驾驶技术
(一)先进驾驶辅助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复杂交通环境条件下基于雷达和机器视觉融合的环境感知与理解技术,研究可实现控制干预的车道自动保持、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拥堵辅助、换道辅助等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核心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低成本小型化的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视觉模块等环境感知关键产品,结合ADAS系统控制软件开发,满足部分自动驾驶与有条件自动驾驶等级的需求,完成在整车上的匹配和标定。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车辆网联与数据平台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车载智能信息服务、人机交互、V2X等核心技术,研究多通信模式的车辆网联大数据、云处理平台技术,研究基于智能网联的整车及电池等关键参数监测技术。实施目标:开发V2X通信模块、车载智能终端等产品,构建网联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控制执行系统与电子电气架构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系统总成的关键技术,研究智能网联条件下的单车与多车协同控制技术,研究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的高带宽、高实时性、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电子电气架构。实施目标:实现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总成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在部分自动驾驶和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化整车产品上实现单车决策控制、多车多目标协同决策与控制等技术的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智能节能动力总成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智能混合动力总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智能网联条件下的能量管理与控制优化技术。实施目标:在基于智能网联与混合动力技术融合的整车上实现应用,达成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智能化的电池电量管理、热管理、安全与防护等机电热一体化集成技术,重点研究基于多信息融合的SOC、SOH等参数高精度预测技术、低损耗主动式电池组能量均衡技术,电池放电状态采集芯片技术以及电池热失控预警等BMS安全可靠性技术。实施目标:开发2-3款智能BMS产品,在能量均衡、环境适应性、安全性、寿命等性能指标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BMS与整车能量管理系统信息一体化、与基础充电设施系统的信息协同监控,并实现批量装车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一)面向移动或一体机模式的VR/AR显示设备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解决虚拟/增强现实眼镜晕眩问题相关技术,增强现实眼镜扩大视场角的方法。研究虚拟现实眼镜硬件系统集成的最佳散热方法,以及虚拟/增强现实眼镜的外壳材料ABS掺杂后的散热增强效果模型。开发基于蓝牙通信或其他无线通信的人机交互控制系统。实施目标:开发出快速响应、高刷新率的可移动VR眼镜、VR一体机眼镜产品和设备,开发出大视场角AR眼镜产品和设备,开发出具有多景深、缓解或解决晕眩问题中的视觉辐辏调节冲突的VR/AR眼镜产品和设备,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多维度感知交互的虚拟现实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多源融合的三维立体场景高效构建技术,以及虚拟场景中视觉、听觉、触觉、语言、方位等多维度的高效感知与协同交互技术。针对不同物理位置的多个虚拟环境间远程交互与深度互动问题,研究分布式虚拟现实交互系统整合、构建与应用。实施目标:实现三维度以上感知交互技术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感知交互算法、中间件和硬件装置,项目技术实现产品化,并实现5个以上典型应用示范。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基于实体模型平面数据的全景制作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发内容:研究基于多视图的建模方法、数据驱动的三维建模、物理的自动化建模等方法。研究基于实体模型自动适应性重用和模型基础库的快速建模方法。研发实体模型平面数据的全景制作核心软件工具。实施目标:在快速建模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得到突破,形成快速建模的系统装置或软件产品,并在数字娱乐、工业仿真设计等领域得到5个以上的典型应用示范。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基于VR/AR的室内移动装置自主定位导航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基于VR/AR技术的高精度定位、快速地图构建以及自主导航技术。研究多传感器图像拼接技术和虚实图像融合技术。研究构建地图的误差分析与补偿技术,提高地图构建的速度、准确性与可靠性,保证室内移动装置的定位和导航精度。实施目标:开发基于VR/AR的SLAM技术,实现室内移动装置高精度自主定位和导航。实现5个以上的典型应用示范。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高性能功能材料
(一)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分子设计、规模化制备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芳香族耐热尼龙的成型加工特性、改性及应用技术。研究丁基橡胶的原位接枝改性、层状材料表面修饰及其在橡胶中应用技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形态设计调控、易析出(挥发)小分子物等控制、功能化改性及应用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新型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耐高温蠕变尼龙复合材料及耐腐蚀功能性橡胶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开发出符合医用或卫生要求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通过相关认证并实现产业化。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多功能纤维及工程用纤维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功能纤维多重结构、形态设计与功能调控技术,突破连续聚合、高效仿丝、功能复合等关键技术,实现多功能纤维及工程用纤维制备与应用示范。实施目标: 研发出高性能玻璃纤维、高强高模量的聚苯硫醚、聚酰亚胺、对位芳纶等纤维及其应用技术和制品,建立产品示范线。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GaN、AlN和SiC单晶衬底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突破应力控制、低缺陷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第三代半导体同质外延技术研究及其在光电子和功率电子器件上的应用,开发新型有机源、发光与封装材料等核心配套材料。研究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器件在大功率LED驱动电源中的应用技术,满足LED驱动电源高效率、轻量化和小型化的发展要求。实施目标:开发出6英寸GaN、6英寸SiC、1~2英寸AlN衬底材料,研制出新型高纯有机源、高效发光材料、耐湿抗紫外封装胶等核心配套材料,开发出新型半导体照明核心器件与模组,开发出融合光照、位置、姿态等多传感技术的自适应调控智能照明系统及产品,并实现应用示范。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新一代通信用复合材料及器件开发及产业化。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介电/铁氧体材料配方设计及复合技术,研究材料成型、烧结、多线切割、精密加工等关键工艺技术,研究介电陶瓷/铁氧体微结构控制及性能调制技术。研究电子用陶瓷陶瓷稳定浆料制备工艺、浆料流变行为及高质量膜片成型、无翘曲烧结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高性能介电/铁氧体复合材料及微波环形器,开发出弯曲强度高、断裂韧性好的电子用陶瓷材料,并建立产品示范线。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研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金属空气电池活泼金属阳极材料、碱性或中性介质电解液配方、新型阴极还原催化剂及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氢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生产工艺、膜电极生产工艺、氢燃料电池电堆组装工艺等关键技术。研究目标:优化阴极空气扩散电极的结构与制备工艺,开发出高性能锰氧化物氧还原催化剂,研制出1000Wh金属空气电池样品,能量密度达400 Wh/kg以上。开发出高性能高能量密度氢燃料电池电堆,体积比功率密度>3.1kW/L。有条件的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七、智能成套装备及机器人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装备制造创新设计、模拟仿真、自检测自学习、自律执行和远程运维等技术研究,突破成套装备制造的智能化系统集成、高可靠性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展机器人结构—控制一体化设计,变负荷、变惯量、变工况的自适应技术,抗恶劣环境等技术研究,突破工业机器人在交通物流、恶劣环境或精密加工等应用关键技术,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实施目标:研制重(特)大机电成套(台)装备、智能纺织印染印刷装备等优势行业特种装备和高性能电梯等。开发交通枢纽物流智能机器人,精密焊接、铸造锻压、涂装抛磨等特种机器人自动化智能系统,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八、汽车关键零部件
主要研究内容:开展汽车零部件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加工工艺、可靠性安全性等技术研究,建立汽车关键零部件结构优化分析和性能与可靠性试验方法,突破汽车关键零部件开发、检测、评价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实施目标:研制出先进可靠适用的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及成套智能装备,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提升汽车行业的轻量化、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研制的产品与整车配套,能替代进口实现国产化,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申报主体:企业或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
九、先进制造技术
(一)增材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新型金属增材制造及增材、减材复合加工制造技术,研发相关的新型装备。研究微纳级别的增材打印技术,研发相关的新型设备。实施目标:开发出高精度、快速成型的金属材料三维打印整机并实现应用,研制出具有增材、减材复合加工功能的先进制造装备样机,有条件的实现示范应用。开发出特征尺寸达到微米级别、精度达到纳米级别的三维打印整机。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新型激光发生器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激光器半导体阵列发光点微光学整形、组束设计、构建色散外腔反馈等技术,突破激光发生器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可靠性等技术瓶颈。实施目标:开发出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并实现示范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精密加工检测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金属、陶瓷、单晶硅、蓝宝石等硬脆材料的精密加工机理,研究基于机器视角、非接触测量的100%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加工和测量误差源对非球面形貌创成的影响机理和多误差实时补偿策略,突破曲面加工表面的在线测量方法与反馈等核心关键技术。实施目标:研制出适用于航空航天、智能手机、LED和光学系统等精密器件制造的先进专用加工检测装备,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并实现示范应用,有条件的实现产业化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农业领域
一、生态农业创新
(一)药肥减施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当前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空间大,种植、养殖药肥成本高和产地环境污染等问题,研究培肥增效与产地环境修复、农药减量技术,构建废弃物利用、产地环境修复联合调控技术和示范体系,形成基于循环模式的减药减肥增效新型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应用。实施目标:以种养废弃物近零排放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为目的,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技术体系,制备农业资源化利用产品,实现废弃物零排放和化肥农药减量。提供循环模式的减药减肥新型技术,建设示范点并推广应用。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果树新型栽培模式和精准栽培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发提质、清洁、安全生产的果树新型栽培模式;研究果树土壤环境适应性机制,养分、水分需求规律;研究果树肥水精准控制技术参数。实施目标:提出新型栽培模式,探明果树对土壤的适应性机制和水分、养分需求规律,提出肥水精准控制技术方案和操作规程。通过技术集成,形成新型栽培模式和精准栽培技术,建立示范基地并推广应用。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林木生态高效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研究内容:研发油茶、薄壳山核桃、山核桃、香榧等浙江特色经济林树种控根容器大苗生产、品种配置、水肥调控、果枝形成调控技术,并开展集成应用综合丰产技术示范;研发松、杉等速生用材树种立地与密度调控、种间互作(林下经济)、地力维持等技术,并集成示范;研发平原绿化的乔灌草配置、景观优化、林网空间布局优化、生态功能提升等技术,集成于彩化、美化、净化于一体的平原绿化林高效种植技术。实施目标:研发经济林、速生用材林和平原绿化林木生态高效种植技术,并形成相应的技术规程和标准,建立示范基地,实现林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栽培,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申报主体: 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浙江远洋渔业资源探测及捕捞技术研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远洋渔业新渔场、新资源探测和捕捞技术,重点研究中深海底层与中上层鱼类资源、大西洋头足类资源和渔场探测技术及应用示范;大洋头足类高效捕捞设施研究开发及示范;研究南极磷虾渔场精准探测、高效捕捞技术;研究基于海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渔场信息采集的智能渔情预报技术。实施目标:建立新渔场、新资源的探测体系,探明2-3种新资源的资源量,开发2-3种新资源高效捕捞设施及其配套技术,创建1-2个远洋渔场渔情分析预报模型,建立1套远洋重要渔业资源信息化数字化服务平台。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
(五)地方特色经济水产动物生态绿色养殖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我省特色经济水产动物养殖存在设施化程度较低、养殖污染较大、综合效益下降的瓶颈问题,研究基于循环水原理的生态高密度圈养技术,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构建或生态位互补的多品种搭配养殖技术,构建基于生态学特征的池塘生态立体净化系统和综合调控技术,研发适宜不同品种营养生理需求的高效环保配合饲料并建立科学投喂策略,研究病害生态防控技术。实施目标:构建2-3套高产高效、环境友好型养殖系统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操作规程或标准3-4项,养殖尾水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研制新型高效环保配合饲料2-3种,并实现养殖全周期应用,提高养殖综合效益,推动我省现代生态渔业发展。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
(六)新型清粪工艺及减臭技术研发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规模畜禽场新型节水减排、控制粪污臭气的机械化清粪、转运技术与装备;研究集成养殖场全程减臭技术与设备,研发减臭制剂及配套使用设备;研究粪便集中处理区域的臭气收集处理技术与设备。实施目标:形成新型清粪工艺1套,实现畜禽舍内粪污及时清理、运送;提高清粪运送机械化水平,减少畜禽舍、粪污处理场所等臭气源,减少NH3等臭气排放;开发减臭制剂1-2种,配套设施设备1-2项;建立环境友好型示范养殖场2-3个。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七)工厂化养蚕和茧丝一体化技术研发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建立现代化养蚕工厂,开展以人工饲料代替传统的桑叶,在可控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高密度、无菌饲育家蚕生产蚕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房屋利用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化蚕茧生产。实施目标:突破基于人工饲料育的工厂化养蚕,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型技术体系;培育适合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的专用蚕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产茧量及茧丝质稳定,建立人工饲料全年供种的蚕种生产技术体系;开发出适合全龄工厂化养蚕的低成本人工饲料,建立适于工厂化养蚕的省工、高密度蚕茧生产方式,并实施产业化开发。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现代农业装备研发
(一)水稻机械化精耕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叠盘出苗机插育秧模式,研发配套装备产品及栽培技术,研究杂交稻精量稀播大钵机插装备及技术。实施目标:研发机械化、轻简化、绿色高效的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解决杂交稻机插关键问题,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指标,构建水稻轻简优质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实现水稻生产提质增效。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小型农机装备研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快速识别和精确定位系统、移动爬行机构等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开发液压无极变速装置、履带式底盘行走系统及模块化复合式功能作业系统。实施目标:研发适用于果蔬收获作业的采摘机器人,开发可高效完成旋耕、开沟(起垄)、施肥、播种等多种田间作业的多功能装备,研究环保生物质炉在稻谷烘干、大棚育秧、茶叶加工、烟叶烘干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智能化海洋渔业装备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发海洋捕捞过程智能化集中控制技术;研究渔获物智能化加工处理集成技术;研发适合我省海洋渔船和捕捞对象的生态友好、高效节能型捕捞工具和技术;研究大型金枪鱼围网、拖网捕捞设备的智能化集成控制技术,基于5G通信的无人机鱼群探测技术。实施目标:研发出2-3套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智能化海洋渔业装备,以提高捕捞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溯源
(一)浙产特色药材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浙产药材主栽品种与其它品种主要营养成分和药理成分差异;研究主栽品种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的来源及其克服途径;研究主栽品种重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实施目标:明确主栽品种与其它品种营养和药理成分质和量的差异;查明农药残留等的来源,提出克服方法;探明病虫害发生规律,提出绿色防控技术;集成质量安全关键问题控制技术在原产地应用。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高性能绿色抗菌环保果袋开发。主要研究内容:以我省主栽的大宗果树为对象,研究开发具备高抗水性、高透气度、高湿强度、高抗菌性的绿色环保育果袋。开展新型环保育果袋纸结构体系设计,研发适于不同树种的果袋型号以及封口设计参数。进行产品安全性及耐久性评价,实现高性能绿色抗菌环保育果袋纸的产业化并开展应用示范。实施目标:建立高性能绿色抗菌环保育果袋纸示范线,抗水性、湿强度、透气性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申报主体: 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畜禽主要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伪狂犬病、猪病毒性腹泻等新发和再现疫病,开展病原特性、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技术研究,研制和开发新型高效疫苗与防治产品;开展伪狂犬病、禽白血病等疫病净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特定疫病净化种畜禽场。实施目标:分离和鉴定病原20株以上,阐明我省伪狂犬病和猪病毒性腹泻等疫病的流行特征;研究和开发新型疫苗或者防治制剂;建立疫病快速诊断与抗体检测新技术2-3种;形成疫病净化技术1-2套。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进口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识别与溯源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以DNA条形码、微流量阵列等技术为核心的进口农产品精准识别体系;开发基于稳定同位素追踪的进口农产品产地识别技术;建立基于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分析和公众云服务技术相结合的进口农产品追溯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和建立3-5项准确高效的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识别技术,与国外同类技术的检测结果符合率达到90%以上;建立溯源平台并进行示范应用,实现移动终端和二维标识的精准追溯。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农作物重要害虫诱杀剂创制及示范应用。主要研究内容:以重要农业害虫信息素为对象,研究主要害虫地理种群性信息素变异的机制,筛选区域性高效的性引诱剂,研发可诱杀雌雄两性的害虫诱杀剂及田间应用技术,研发具有引诱作用诱芯以及田间配套使用技术。实施目标:研发1种适合主要水稻害虫诱杀的植物源的引诱剂;研发1-2种农作物蓟马类害虫诱杀的雌雄两性引诱剂;改良主要鳞翅目害虫性诱剂配方,显著提供田间监控和诱杀效果。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牵头产学研合作。
四、营养健康食品开发与保鲜物流
(一)绿色智慧储粮关键技术研发及实仓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主要粮食品种储藏特性与延缓品质劣变集成应用技术。研究粮食储存期粮情预测预报技术。研究粮堆有害生物在线检测与智能控制技术。研究通过调节粮堆生态系统对储粮有害生物进行绿色防治的新技术。研究储备粮减损降耗、保质增效、延长轮换周期智能仓储工艺。实施目标:研制出粮食储存期粮情在线检测与控制系统,包含预测预报系统及建立控制模型。建立我省绿色储粮技术体系,包括技术规程、设备标准、操作流程等,降低储粮损耗1.5%以上,延长粮食轮换周期一年以上。建成集约、共享、高效、安全的“智慧粮库”。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坚果采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坚果采后原料油脂、香气品质形成与调控技术,研发精准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加工与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挖掘与筛选活性功能因子,开发系列功能性油脂和多用途精深加工产品,形成引领产业的特色坚果精深加工技术,并开展应用示范。实施目标:显著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核心关键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立标准化的坚果原料贮运、加工工艺新技术,筛选具有开发前景的功能性食药品目标物,开发系列新产品,加快推动特色坚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特色果蔬生物活性成分挖掘和高值化利用。主要研究内容:以柑橘、梨、杨梅等浙江特色果蔬为原料,开展重要生物活性成分的挖掘与活性评价,研究活性成分的高效富集与稳态化技术及在多种产品中的应用,建立准确快速的分析方法及其评价体系,提高食品的功能活性和附加值。实施目标:明确特色果蔬的主要活性成分,建立主要活性成分的挖掘技术和功能评价体系,研发具有不同功能的高值化产品,形成并提供可在工厂转化应用的技术,建立中试或产业化生产线。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牵头产学研合作。
(四)食用菌采后品质保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食用菌采后生理及品质劣变的影响因素,研发利于采后品质保持的采前管理和采收工艺技术,开展食用菌采后保鲜、产地干燥初加工过程营养组分及风味变化研究;研究保持原有风味、营养等食用菌品质的关键技术,研发有效保持食用菌风味、营养的采后产地减损预处理、安全保鲜、中长距离物流与加工工艺技术。实施目标:针对食用菌的生理特性和产品品质要求,研发相配套的采前管理与采收工艺技术,研发出有效保持食用菌风味与营养的采后保鲜、物流与加工工艺技术,相关技术指标参照国家或国际先进技术标准自行确定;建立大宗、特色食用菌采后品质保持技术示范线、示范基地。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牵头产学研合作。
(五)营养健康肉制品技术创新及产品研发。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发发酵火腿、腌腊、酱卤、肠类等我省主要肉制品的低钠盐辊揉腌制技术与设备和快速风干成熟系统;开发天然抗氧化复合腌制剂及氧化物残留综合控制成套技术;研究亚硝替代助色剂以及综合护色技术;研究肉制品优势腐败微生物数量及产生物胺能力,实时预报及抑制技术;开发系列营养健康肉制品新产品,制定标准化规程,形成现代工艺系统化生产线。实施目标:建立传统肉制品现代化精深加工配套技术规程,形成低亚硝酸盐与组胺类等有害物残留、低营养损失的加工关键技术,开发系列新产品5-6个。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鲜活农产品品质精准控制与冷链物流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我省高附加值的鲜活农产品品质控制与冷链物流技术问题,应用可视化分析技术,构建无损品质监测体系;应用代谢组学,获得品质变化(劣变)的指示性物质(组分);通过不同物流环境下(温度、湿度等)的振动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研究,并研发基于不同商品化处理结合不同包装方式的物流减震技术;研发优化相应的技术工艺,集成相应单一技术,形成综合的产业体系与规范。实施目标:显著提升我省在生鲜农产品品质精准控制与冷链物流技术水平,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研究开发若干项品质控制与冷链物流技术,研制相关配套装备,集成成套物流技术操作规范,为我省鲜活农产品贮藏物流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七)功能食品开发与制造。主要研究内容:以我省特色食用农产品(果蔬、食用菌、粮食)及各种农产加工废弃物为原料,利用现代生物、化学、物理手段研究新型功效因子(多酚、糖类等)的提取分离精制技术和质量控制品质提升技术,明确量效、构效关系及协同作用机制;开展新型益生菌(产抗菌肽、维生素等)和植物益生元对慢性肠炎、心血管、糖尿病及调节肠道微生态等调控功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重点开发具有预防疾病(三高、糖尿病、便秘和肿瘤等)和恢复健康(控制体重、抗辐射、抗血栓和抗老年痴呆等)功能食品;建立产品分析检测技术,制订产品质量标准。实施目标:显著拓展产业链并提升产业附加值链,核心功效因子研发取得较大突破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明确4-5种功能因子的构效机制,研发4-5种功效因子的高效提取分离技术,建立2-3条食品功效因子回收利用和精制生产线。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一)木竹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及功能性产品研发。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木竹制品水性漆复配技术、涂饰装备及工艺;研究木竹装饰用功能型环保胶粘剂的复配及生产工艺;研究智能型生态实木多层复合生产技术。实施目标:开发出在竹木材上用的水性涂料及其涂饰装备与工艺;开发竹木材用环保胶粘剂;阐明智能自组装形成稳定板材的内在规律,研制出智能复合板材。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茶树废弃物质资源化利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新资源食品茶树花功能因子、功效和研发相关产品;茶果的功能因子、功效和研发相关产品;以及废弃茶梗及修剪茶树枝条的利用。具体采用现代分析化学和提取分离纯化技术,鉴定茶树花、茶果、茶梗中的主要功能因子;结合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动物学、临床以及流行病学研究,探究相关功能成分的保健机理和应用领域,特别是对慢性疾病如高血脂、肥胖等疾病的预防和改善作用,研究功能因子复配及其制剂并进行功效评价;对皮肤的清洁、保护效果和作用机理研究,研发系列日化产品;开发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并开展应用示范。提高土地和植物资源利用率,增加茶农和企业的收入。实施目标:阐明茶树花、茶果和茶梗活性成分及保健功能机制,创新相关特色精深加工工艺和技术,开发功能食品、日化系列产品和茶板等新产品和新材料。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新型食药用菌工厂化栽培与高效利用。主要研究内容:新型食药用菌种资源收集保藏,工厂化栽培技术优化集成(包括配方、接种、出菇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采取农光互补高效利用土地空间,建立现代化新型食药用菌研究与种植示范基地,开展新型食药用菌成分分析、质量安全评价、药用价值研究,建立新型食药用菌功能性食药品、化妆品深开发技术,结合废弃菌袋基质饲料化循环利用研究,形成新型食药用菌增值高效利用产业链。实施目标:建立新型食药用菌菌种资源保存库,建立农光互补研究与种植示范基地,制定新型食药用菌人工栽培技术规程及地方标准,申报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开发功能性新型食药用菌产品、抗菌性化妆品,形成中试并临床试用;开发菌袋废弃基质循环利用畜饲料产品。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牵头产学研合作。
(四)珍贵林木高效增值利用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以浙江省十三五重点推广的楠木、檀木、花榈木,榉木、水曲柳等珍贵树种为材料,开展制材技术,复合技术,功能改性等研究;针对制材边角料,开展半纤维素的分离提纯技术和化学修饰反应体系研究。实施目标:明确珍贵林木多边复合制材技术,异质同质绿色制造技术关键,开发具有环保、防潮、阻燃等功能产品,建立珍贵林木高效增值利用技术体系。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典型贝类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与联产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我省贝类加工产生的大量废弃贝壳资源,通过物理化学方法修饰、生物技术改性和超微化技术处理,开展贝壳中功能活性成分的选择性分离与绿色制备技术研究。并开发新型食用钙粉和饲料级钙源添加剂及钙肥类土壤改良剂等系列产品;开展贝类加工汁液的节能浓缩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并形成中试技术应用验证。实施目标:建立贝壳加工规模化利用生产示范线,开发加工制品3-7种,所创制产品分别在饲用和农业领域形成规模应用,为贝类产业基地清洁生产提供技术应用示范。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以肥料化为主要目标的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实现畜禽粪污零排放。研发发酵床专用发酵菌株(群)及制剂化生产技术;研发以我省主要农作物秸秆为基础的基质配伍技术及配方;研究异位发酵床运行参数控制技术及工艺;研发发酵床管理机械化自动化技术与配套设施设备;研究发酵床基质的安全性评价及配套的还田循环利用技术。实施目标:筛选获得养殖污染物零排放发酵床专用菌株;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复合微生物发酵菌剂,替代进口菌剂;获得2-3种发酵床基质配方;探明并提出不同发酵床基质合理利用时间,形成发酵床腐熟基质配套还田循环利用技术;形成畜禽养殖污染物零排放发酵床技术体系1套,改进设施设备1-2项,建立发酵床技术示范养殖场2-3个。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七)仿生复合丝新资源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可再生仿生复合丝优质生物资源难于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分析并改良仿生复合丝的基因结构,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生复合丝新资源的生产方法,建立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制备仿生复合丝新资源技术体系,开发多种功能产品,实现材料科学的重大突破。实施目标:建立规模化生产仿生复合丝新资源的生物反应器,显著提高复合丝新资源基因的表达量,核心关键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可再生优质性能仿生复合丝新资源,开辟新型可再生纤维材料产业;建立仿生复合丝新资源增值高效利用配套技术,开发高新、尖端产品,加快提升我省新型产业、可再生新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引领世界的水平。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跨界融合农业
(一)主要粮食作物全产业链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筛选适合全产业链开发的粮食作物品种;研究主要粮食作物的功能性成份并开发功能性产品;研究适合全产业链开发的粮食作物优质、高产、绿色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粮食作物产后加工技术、品牌设计及营销模式;研究制定主要粮食作物全产业链开发技术规范。实施目标:选育或筛选出适合全产业链开发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明确主要粮食作物的功能性成份,并研发出功能性产品,明确适合全产业链开发的粮食作物优质、高产、绿色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提出主要粮食作物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后加工技术和营销模式,建立示范基地,制定技术规范。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全人工光照植物育苗工厂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适合不同作物工厂化育苗的人工补光技术、肥水控制技术及相关设施设备研发,融合信息感知、决策智控、网络管理的植物育苗工厂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的开发设计;全人工光照下植物育苗技术研究。研究目标:研制全人工光照条件下高效光照系统和水肥控制系统,构建植物育苗工厂智控管理物联网平台和客户端。申报主体: 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森林资源动态感知关键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森林资源渐变与突变的机理;研究自然状态下森林资源渐变信息实时量化获取等关键技术,开发相关装备;研究移动数据采集系统、无人机系统等多系统协同、多源数据融合机制,森林资源突变信息的及时获取确界与量化入库等方法;研究森林资源复杂变化的内在关系以及时态化、图形化表达。实施目标:研制森林资源渐变感知装备,建立浙江省森林资源渐变模型库与突变模型,构建标准统一、数据互联、变化落地、随时出数、决策服务相统一的森林资源动态感知大数据平台,并在全省统一应用,显著提升森林资源监测的时效性和精准度,实现全省资源基础“一张图”、动态感知“一套数”、资源管理“一体化”。申报主体: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牵头产学研合作。

社发领域
一、人口健康
(一)免疫、基因及细胞治疗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恶性肿瘤,依法依规开展免疫和基因治疗新技术研究,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针对心血管疾病、骨与运动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依法依规开展改善和救治脏器功能减退或丧失的细胞治疗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建立安全有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显著的免疫和基因治疗技术,完成临床前研究并开展临床研究,建立操作规范,明确适应症、剂量、疗程等主要技术指标,建立对不良反应的监测、预防和治疗方案;研发细胞规模化制备技术,建立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合作。
(二)听力损失防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先天性、迟发性、突发性耳聋的预防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各种难治性耳聋治疗新技术,研究其它听力减退的精准治疗技术。实施目标:研发先天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儿的早期干预、治疗新技术,研发迟发性、突发性耳聋及其它常见听力减退的早期干预、精准治疗新技术,显著提高疗效,明显改善预后。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合作。
(三)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常见内分泌疾病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代谢障碍及相关疾病,开展个性化诊治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研发适合推广应用的早期诊断、干预和治疗新技术。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合作。
(四)中医辩证治疗肿瘤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常见肿瘤,研究中医抗肿瘤、防复发、抗转移的调节调控作用,研究中医治疗或中医联合生物治疗、放疗、化疗等治疗恶性肿瘤增效减毒的新技术、新方法。实施目标:研发疗效确切、特色突出、适宜推广的中医治疗新技术、新方法,显著提高中医治疗或联合治疗疗效,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合作。
(五)高发恶性肿瘤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肝癌、胰腺癌、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白血病等,研究早期诊断、复发判断、疗效预测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新技术、新方法。实施目标:研发安全有效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断新技术,研发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手术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合作。
(六)感染性疾病防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艾滋病、慢性乙肝、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其它严重感染性疾病,研究病原体诊断新方法,研究提高患者治愈率的新技术、新方法。实施目标:建立快速、精准、集成的诊断新技术;降低重大传染病和其它严重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合作。
(七)心血管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重大心脏疾病,开展诊治新技术研究。实施目标:研发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诊治关键技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合作。
(八)重要眼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角膜病、葡萄膜炎、青光眼、白内障等重要眼科疾病,研究快速准确诊断新技术,研究精准治疗新方法。实施目标:研发快速筛查、诊断新技术;研发精准治疗新方法,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改善整体预后。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合作。
(九)生殖健康、生育安全及出生缺陷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妊娠期母胎疾病、不良妊娠结局的诊治新技术,研究生殖障碍性疾病治疗新技术,研究疤痕子宫妇女自然分娩新技术;针对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畸形等我省常见重大出生缺陷,研究早期诊断、阻断和治疗新方法。实施目标:提高妇女安全健康妊娠比例,显著降低产科大出血、子宫切除、死亡等妇女生育风险,研发精准、无创的出生缺陷早期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安全有效的出生缺陷阻断新技术及功能恢复的治疗新方法。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合作。
(十)精神、神经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精神分裂症、难治性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重大精神障碍,研究治疗新技术;研究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新技术。实施目标:建立重大精神障碍和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新技术,提高临床治愈率。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所属高等学校,鼓励产学研合作。
二、新药创制
(一)化药新药临床前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具有新结构、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或新用途的化学新药开展临床前研究。重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网络机制产生药效的新化学实体,以及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学药研究。实施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二)化药新药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对具有新结构、新物质、新配方、新制剂或新用途的化学新药开展临床研究。重点支持通过新靶点或多靶点、分子靶向或信号网络机制产生药效的新化学实体,以及临床亟需、短缺的通用名化学药研究。实施目标:完成所有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优先支持已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
(三)大品种药物的生产技术改造
主要研究内容:对可用于治疗重大疾病的大品种药物的生产技术进行高新技术改造,实现绿色、智能、安全、节能和高效生产,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生产成本有明显下降。包括化学药物、中成药以及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对于化学药要求单个品种药物的年销售额大于2亿元人民币,对于中成药其年销售额大于1亿元人民币。大品种化学药物、大品种中成药生产技术改造、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可单独立项。实施目标:建立节能、绿色、高效的生产新工艺,生产工艺符合国际制药行业的最新标准,三废排放和产品成本均有显著下降,产品质量达到中国药典、USP及EP最新要求,经技术改造后,单个药物的年销售额提高30%以上。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
(四)自动化制药技术与装备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化学制药过程、生物制药过程、中药制药过程中的新技术和新装备,体现技术和装备的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并安全可靠、绿色节能。化学制药过程要重点改进“危险化工工艺”等技术,生物制药过程重点研制新型的分离纯化技术,中药制药过程重点改进提取分离、干燥成型技术,实现连续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技术和装备可联合研制,也可单独立项,优先支持技术和装备联合研制项目。实施目标:研发以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为重点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形成中试或工业化生产线,能耗和三废均减少50%以上,技术与装备在制药领域示范应用5家以上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五)新型生物药物临床前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疗”为导向,研发具有新结构、新作用靶点、新作用机制的生物药物,包括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新型疫苗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实施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六)新型生物药物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以“精准治疗”为导向,研发新型的蛋白类药物、核酸类药物、新型疫苗以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重点支持抗体偶联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重组基因工程药物、多肽类药物等,具有明确的分子结构、作用靶点、作用机制,以及新配方、新剂型或新用途等。实施目标:完成所有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优先支持已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且结果较好的新药。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牵头,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
(七)中药创新药物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临床急需且与西药相比优势较大的中药创新药物开展临床前或临床研究。优先支持基于中医典籍的经典名方开发中成药。实施目标:现代医学适应症明确,生产工艺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和工业化大生产要求;完成所有临床前研究或临床研究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批件或国家新药审批受理号。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三、医疗器械
(一)先进医学影像及监测、诊断设备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高端数字化医学成像设备及新型成像技术、新型监测、诊断设备。研究新型超声结构及功能成像方法、电阻抗成像技术、专科数字化X线机关键技术及设备等;研究面向精准医学诊疗的医学影像分析、处理及网络化技术。实施目标:研制高端数字化超声成像设备、电阻抗成像系统、专科数字化X线机、医学影像临床决策支持软件产品、新型诊断和实时监测设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软件著作权、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与临床应用合作的项目。
(二)高性能内窥镜关键技术和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微创手术用超高清(4K)胸、腹腔内窥镜系统和专科用细径软性内窥镜系统。研究高性能实时图像采集和处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微小光学成像组件、小细径镜体精密加工及装配关键技术。实施目标:研制超高清(4K)胸、腹腔内窥镜系统,专科用细径软性内窥镜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与临床应用合作的项目。
(三)新型可穿戴式医用器件、装置及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新型可穿戴式医用器件、装置及系统。研究新型生物医学传感器、低功耗和抗运动干扰关键技术,人体康复、治疗、疾病预防和行为干预技术。实施目标:研制新型可穿戴式人体状态监测、医用器件、装置及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或使用该装置、器件的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与临床应用合作的项目。
(四)新型体外诊断试剂及检测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用于重大高发疾病诊断的新型体外诊断试剂盒和检测系统,快速诊断系统。研究分子生物学诊断、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等方法;研究新型生物传感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等。实施目标:研制新型体外诊断试剂盒和检测系统,和便携式小型化的快速诊断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与临床应用合作的项目。
(五)智能治疗、手术器械及系统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智能治疗设备、手术器械及系统。研究运动、视觉、听觉的捕获、控制、协调和反馈分析技术;研究医学人工智能技术、机械臂运动控制和定位技术、协调控制和安全评价技术等。实施目标:研制医用外骨骼系统,智能手术、护理及康复机器人,多模态三维微创手术精准导航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与临床应用合作的项目。
(六)高端介入、植入产品和微创手术器械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心脏瓣膜、人工关节、人工器官、可降解心血管及腔内支架、植入式骨科产品、牙种植体、新型植入式电磁治疗、调理产品等高端植入性产品,新型的介入治疗导管、导丝以及新型微创手术器械产品。研究新型材料应用,植入体表面涂层以及表面改性技术关键加工工艺。实施目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与临床应用合作的项目。
(七)创新诊疗装备区域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2017年度定向项目的总体要求,围绕提升我省国产医疗器械装备性能水平、推动国产诊疗装备普及应用、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等重大目标,重点针对临床应用广、智能化程度高、可推广性强的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开展临床应用评价研究,提升国产诊疗装备性能水平;开展服务模式创新研究,寻找国产诊疗装备能被接受应用的最佳途径;开展推广培训模式研究,带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售后服务体系研究,解决国产诊疗装备配得起用得好的问题;开展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利用网络技术和大数据等建立医疗机构、普通百姓和生产企业互动共享的交流平台。实施目标:每个项目至少开展1个示范点的基层医疗机构系统配置解决方案和服务模式示范;每个项目形成1份应用示范综合报告;每个示范点覆盖人群不少于10万人。示范地区的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增加二十个百分点以上。项目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本项目采取定向择优方式开展遴选。面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2017年度定向项目的我省参与单位申报。
四、海洋科技
(一)海洋渔业资源船载高值化加工新技术及装备研发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船载高值化加工新技术与新装备;开发集捕获、预处理、高值化加工和舱库贮藏的捕捞加工一体化全产业链远程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实施目标:研制海洋渔业资源船载高值化加工新技术,形成新装备,显著提升海洋渔业资源的附加值。创建“海上捕捞、船载加工、高值化产品与全产业链溯源管理”为一体的新颖作业模式,开发一套全产业链溯源管理系统。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规模化示范生产线,并在不少于2个海域的作业中应用。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合作的项目。
(二)移动式海水淡化装置开发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无人岛开发、偏远海岛、远洋船舶等特殊场合的淡水资源需求,研究稳定高效的海水净化、脱盐等关键技术,开发节能降耗海水淡化工艺及设备,优化系统设计与控制,研制移动式海水淡化整机装置。实施目标:移动式装置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大于30天,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100%,产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制水能耗与当前同规模水平下降10%以上,实现产品在典型地区或领域的应用示范。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合作的项目。
(三)大型船舶建造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主要研究内容:围绕大型特种船舶(包括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化学品船、豪华游轮、江海联运船舶等),研究满足大型船舶总装建造要求的高精度高效搭载技术,研究大型空间结构防变形的装配焊接技术及其总段的吊装技术等。实施目标:构建船舶总段三维模型重组技术,实现船舶总段上船台无余量合拢,缩短船台建造周期2至3天。薄板结构焊接变形控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获得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并在典型船舶设计建造中示范应用。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须包含不少于1家示范应用企业且明确推广示范船舶。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合作的项目。
(四)面向现代渔业与航海安全的信息化装备技术与应用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以北斗卫星和自主海洋卫星为主的定位导航、救助通信装备与技术;研发基于物联网的海洋视频监控、浮标传感器、遥感卫星、船载设备等信息采集及快速传输技术;研发面向近海捕捞、远洋捕捞、海洋牧场的包含水文、气候、渔业资源信息等的异构多源大数据的安全存储、组织管理、融合分析和智能发布技术。实施目标:研发新型船舶定位导航装备、海上定位救助终端与地面站系统;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海陆通信网络,实现多源数据采集、传输和共享;研制渔情智能分析、遇险预警、搜救指挥等为一体的海洋渔业大数据分析服务系统;面向我省2万多艘渔船推广应用示范,提升渔船安全航海和精准捕捞水平。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合作的项目。
五、环境资源
(一)工业源烟气污染高效控制技术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提升化工等工业源烟气污染减排能力的迫切需求,重点研究烟气中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卤化氢等多种污染物高效减排技术,突破高湿烟气细颗粒物控制、全负荷高效催化脱硝及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等难题,形成工业源烟气多种污染物深度减排成套技术与装备,在省内开展工程应用示范。实施目标:构建工业源烟气污染高效控制成套解决方案,形成相关产品和系统、技术规范和标准,实现工业化示范推广工程2个以上。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船舶、工程与农用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的需求,重点突破氮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颗粒物捕集、催化转化、排气后处理系统与柴油机匹配设计等关键技术,并在省内开展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实施目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工程与农用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集成技术及核心装备、材料,在省内应用示范,船舶污染排放浓度满足国际海事组织Tier III标准限值要求,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污染排放满足国四阶段标准要求。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城乡有机垃圾资源化技术开发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发餐厨、厨余和其它有机垃圾减量资源化技术与设备,研究厨余垃圾生物质纯化和餐厨垃圾油脂提取调质预处理技术,探索生物质垃圾厌氧制气微生物代谢调控机制,突破厨余、餐厨、污泥等有机垃圾协同厌氧制气新技术,开发有机垃圾制气残余沼渣干化利用处置技术。实施目标:研制城乡有机垃圾减量资源化设备,形成厨余、餐厨和污泥等有机垃圾协同厌氧制气成套技术与装备。建立日处理有机垃圾100吨以上的示范工程,实现城乡有机垃圾减量与能源化高效清洁利用,推进我省静脉产业发展。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材料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重金属污染场地和农田土壤,研发高效、廉价和环境友好的系列功能修复材料和技术。研发重金属固化剂,实现场地土壤的快速和安全处置;研发重金属稳定化土壤改良剂,实现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研发重金属污染土壤植被恢复模式与配套技术,实现污染土地安全利用。通过产品中试及大面积示范工程的应用,获得具有商业化潜力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材料。实施目标:研制出可商业化应用的新型场地土壤重金属固化剂、农田土壤重金属稳定化土壤改良剂2种以上,提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安全利用技术指南和标准。建立示范工程,其中农田土壤修复应用面积200亩以上、场地修复应用1000 m3以上。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剿灭劣V类水共性技术集成、关键技术提升研究与推广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收集、筛选现有成熟先进的水环境治理适用共性技术,研究各项共性技术的应用条件及适用范围,通过集成与优化,应用到我省33个劣V类断面所在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工作中。针对劣V类水断面治理中的农业面源污染、重污染行业废水高效处理、截污纳管、污水深度处理与生态补水以及水系监测点优化与预警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不足,研究经济高效的难降解有机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理新材料新技术与装备;研究典型种植业的氮磷减量减排和生态拦截、废弃物资源化、低成本稳定运行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生物强化、高级氧化、膜处理及人工湿地等技术的协同和优化集成,开发经济高效和稳定运行的总氮、总磷深度处理工艺;研发雨污管网优化与控制、污水处理深度提标和中水回用,以及基于水质监测预警的水系产汇流、补水、连通、调配的流域水环境质量调控综合技术,完成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集成和管理平台的应用示范。实施目标:编印一本劣V类水治理共性技术手册;在33个劣V类断面治理工程的设计、改造、提升中提出适用性技术方案,部分成熟技术在有条件的断面治理中得到应用推广;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重点污染行业废水处理等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3项以上;建立规模不小于1000t/d的示范工程1项,实现废水和特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30%以上;形成流域水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一套。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剿灭劣V类水33名首席技术顾问所在单位。
六、其它社会公共事业
(一)智慧教育新技术新方法及装备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利用互联网+、现代通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语音交互等现代先进技术和校内外优质教师资源,研究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新技术新方法及适应课堂教学环境、教师操作友好、师生可以互动的集成化课堂智能教学装备,显著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实施目标:提供一套以上包括智慧教育新技术新方法及装备的现代教学模式解决方案,使优质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模型直观易懂,学生学习兴趣和核心素养得到提高,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得到提升。研究成果在2所以上省内学校示范应用。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二)智慧旅游共性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卫星遥感、热敏成像、传感控制、wifi探针等技术,研究全域旅游关键数据监测、流量与突发事件预警技术;利用空间与视角定位、实景视野模型建立、景物识别、增强现实可视化与交互等技术,研究取代“路牌+门票”、“二维码+编号”的景区内智慧导览系统。实施目标:建立全域旅游安全的全流程实时监测和预警服务,实现数据深度有效关联、安全态势实时准确掌握、安全巡检智能化;研发一套适宜推广的智慧导览服务系统,包括全域线路导览、交互式景点介绍等智能化实时功能。研究成果在省内2家以上主要景点示范应用。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三)浙江文物及传统文化典籍展陈共性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浙江文明典型文物,研究相关多维数字资源的知识组织、关联与聚类技术,研究沉浸式AR/VR智能感知与交互技术,研究自适应、移动化展陈技术;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研究数字场景化产品三维模型实时生成和动态更新技术,研究三维模型与现实场景精准接合呈现技术,研究用户自设路径与全景浏览等体验技术。实施目标:提供一套适用于公共网络和通用智能终端、线上线下同步的移动化综合数字展陈装置,实现支持不同主题内容、自适应快速组织的沉浸式体验;研发复合型编辑技术及产品,实现单一三维模型的快速多重造型功能,定位准确度显著提高,用户漫游路径自主化。提供一套以上浙江文物及传统文化典籍展陈共性技术解决方案并得到示范应用。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文博单位,鼓励产学研合作。
(四)动画虚实融合呈现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二维、三维、定格等动画,利用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现代先进技术,研究虚实融合呈现技术,重点突破蓝屏和复杂背景的抠图技术,三分图自动生成技术,虚拟和实景的自动和谐生成技术,色彩和谐迁移技术等。实施目标:提供一套动画虚实融合呈现技术解决方案,显著提高动画呈现虚实融合的真实性和制片的自动化水平。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鼓励产学研合作。
(五)三屏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基于IP及PHP技术,研究电视、手机、电脑三屏融合中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储存、调用、分发等互联互通技术;基于接入自适应可变的视音频点播(VOD)、直播码流,研究城乡信息收集、发布终端的接口技术和多应用端口数据汇集并自动生成大数据的关键技术;研究适用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乡村地理定位、电子地图接入技术;研究多格式数据同屏多屏显示UI技术。实施目标:依托广电有线网络(CATV)基础,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发布接收同步、服务功能互补的三屏融合,实现媒体视音频播放、村镇应急广播、平安视频监控、信息智慧服务、便民惠民等功能。研究成果在10个以上县(市、区)内示范推广。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六)全媒体出版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移动环境下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先进技术,研究阅读异构知识的资源组织、聚合与传播技术,阅读内容个性化定制与精准推送技术,智能全双工语音交互技术,特殊人群/场景的无障碍交互技术,多媒体内容版权保护技术等。实施目标:提供一套阅读服务和智能语音识别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建立系统化、多元化、智能化阅读服务的全新传播方式。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鼓励产学研合作。
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
(一)特种设备安全预警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特种设备失效模式、失效机理分析和故障参量表征、传感器布置及数据传输、数据挖掘与信息融合、故障预测、安全预警和风险防控等关键问题,研究影响特种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因素,运行状态智能检测、故障预测、安全预警和防控技术方法与标准,开发状态监测设备和风险预警平台,提升特种设备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实施目标:建立特种设备状态检测、安全分析和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与标准,开发特种设备的状态检测设备和风险预警防控平台,实现工业示范应用。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学研联合申报。
(二)生产作业场所灾害预警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生产作业场所人机接触面的危险有害因素在线监测方法和装置。针对生产作业场所多种被监测参数相互干扰影响测量结果的问题,研究精确抗干扰的适用测量方法。研究特定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有害场所的综合量值,为作业场所灾害的预警、防控提出判别标准。实施目标:开发完成危险危害因素的在线监测装置。建立作业场所实时危险有害状况综合评估方法,提出灾害预警标准。完成在线监测装置的应用验证。技术成果在2个以上典型危险有害生产作业场所示范应用。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产学研联合申报。
(三)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新技术新方法及装备研究和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热点区域防灾减灾大数据挖掘和监测预警、重大突发事件现场态势实时感知、多源动态应急信息聚合和多媒体信息智能实时推送等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实现各类应急信息资源高效汇聚、分析、智慧调度与综合发布,为党委政府应急处置的形势研判、指挥决策、综合评估等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实施目标:提供一套突发事件应急信息获得保障解决方案和相应装备,解决指挥现场各类应急信息汇聚、共享困难等技术难题,提高现场灾情态势数据获取能力,全面提升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研究成果在2个以上领域示范应用。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产学研联合申报。
(四)装配式工业化建筑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不同装配形式的结构建筑在构件、连接节点、结构整体以及工业化建造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研究装配式结构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认证技术,开发不同装配形式结构全寿命周期的安全性能监测技术,建立装配式建筑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标准体系,构建在极端灾害条件下的装配式建筑安全性评价体系及安全性数据库。实施目标:形成不同装配形式的结构建筑在构件、连接节点和结构整体以及建造过程中的安全性评价技术,建立装配式建筑安全性数据库,新编或修订装配式结构安全相关技术标准。建设2个以上实施安全性评价技术应用的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产学研联合申报。
(五)滑坡、泥石流前兆测量新技术及灾变预警和灾情评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我省自然山坡、人工边坡、山区小流域的实际,研究滑坡泥石流发生机理和前兆参数与灾变发生的规律,建立灾变预警预报模型,研发集合多种传播媒体和有效仪器的远程多参数综合监测网络预警系统。研发预警泥石流致灾范围、程度的数值模拟技术和灾情快速勘查、评估及统计技术。实施目标:实现对自然山坡、人工边坡、山区小流域等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有效监测预警和早期识别,建立示范监测应用系统,形成集滑坡、泥石流“动态监测和灾情评估”为一体的适用技术指南。建设示范工程。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产学研联合申报。
(六)含浅层气地层中重大基础设施灾变防控关键技术与示范
主要研究内容:系统研究典型工程区域浅层气三维分布及埋藏特征,浅层气地层中重大工程建设诱发的灾变机理、工程危害评价及防控关键技术。开发浅层气长期原位监测传感器与仪器,承灾体灾变预警和监测系统。在杭州湾建设示范工程。实施目标:掌握浅层气地层的赋存特征,揭示含浅层气地基中重大工程建设灾变机理、灾变类型及工程危害,提出灾害等级分区和防灾减灾技术方法。开发出承灾体全寿命监测及预警成套技术与装备。技术在杭州湾重大工程中示范应用,为杭州湾经济圈建设提供支撑。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产学研合作申报。
(七)隧道火灾风险识别及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面向隧道消防安全共性问题,在“人-车-路-隧道”全环境因素下,研究隧道火灾风险识别与管控、超常规隧道火灾演化机制、群体疏散及灭火救援方法、隧道受火层可靠性评价、结构全寿命周期防灾及灾后无损识别等安全保障技术方法与标准,并开展工程示范。实施目标:建成隧道火灾烟气分流及救援安全保障协同控制系统,形成隧道隔温耐火结构/材料的全寿命周期耐火可靠性标准,提出复杂超常规隧道火灾安全风险评估准则及消防快速响应决策体系,制定相关消防安全技术标准。在3个不同类型重大隧道工程示范应用。研发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申报主体: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产学研联合申报。

国际合作领域
一、联合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围绕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支持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著名大学和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研发;或围绕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的技术需求,支持双方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联合开展先进适用技术本地化研究,联合开展技术适应示范推广等,同时在合作研究过程中结交一批知华友华的科技力量。实施目标:着力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联合制定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带动我省适用技术和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和推广,同时联合培养科研人才。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产学研合作。
二、联合共建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根据双方重大需求,立足我省先进技术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机构合作,在合作对象国共建高水平联合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实施目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依托联合研究中心或联合实验室开展高水平的联合研究和科技人员的交流与培养,推动我省先进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提升合作国科技创新能力和行业技术水平。申报主体: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牵头产学研合作(如高校、科研院所牵头必须是国家或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有企业参与)。
三、联合共建国际技术转移机构。主要研究内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政府部门、技术转移专业机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合作,联合共建国际技术转移机构,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共同支持双方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对接。实施目标:促进我省和合作国家在科技服务,尤其是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双方企业创新合作需求与对接平台,组织参与系列技术转移对接活动,为促成双方机构更多的双赢合作提供专业支持和相关渠道,同时帮助我省企业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和市场。申报主体:企业或专业从事技术转移的机构牵头。
四、联合共建科技或创新园区。主要研究内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政府、企业或相关机构合作,共同在对方国家建立科技或创新园区,发挥各自优势,创建相关软硬条件。实施目标:加强双方产业和行业间的互动,发挥先进技术的引领辐射作用。帮助我省企业到合作对象国进行先进技术及产品的示范推广及应用,形成、带动和融合相关产业链。申报主体:科技园区或企业牵头。
上述四类项目中,“联合共建研究中心或实验室”、“联合共建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和“联合共建科技或创新园区”等3类项目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申报材料直接提交至我厅国际合作处,纳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计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