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工星榜YOUNG」刘佳琦:心向远方,行则必至—我的三年成长与蜕变

发布者:孙丽丽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10

刘佳琦,信息2201班学生,中共预备党员,心理生活委员。

现已保研至北京交通大学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

图片

在校期间,始终以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学习与生活,绩点和综测位列专业第四,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省级荣誉与奖项。

一、个人介绍

1、个人荣誉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政府奖学金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政府奖学金

2022年度单项奖学金

2023年度优秀学生综合二等奖学金

2024年度优秀学生综合一等奖学金

2022年校级“优秀共青团员”

2024年“十佳优秀心理委员”

2024年暑期实践“先进个人”

一星级志愿者

2、竞赛成果

202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队长)

2023年、2024年MathorCup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一等奖(队长)

2024年浙江省第十九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三等奖(3/5)

2024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赛浙江赛区省三等奖(队长)

2025年MathorCup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组赛区二等奖(队长)

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


二、保研去向

图片

推免至:北京交通大学

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

三、保研经历与成长感悟

1、大一:从“缓冲”到思考,找到新的节奏我来自河北衡水。经历了高中“衡水中学”模式的高压学习节奏,刚进入大学时,我选择暂时放慢脚步,希望给自己一个喘息和调整的机会。那时的我并没有制定清晰的大学规划,日常生活主要围绕课堂与社团展开。

虽然学业成绩并不出众,但我积极参与志愿与社会实践活动:担任马拉松志愿者、西湖人墙志愿者、乡村研学服务者等。这些经历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发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沟通与合作,也逐渐重拾对自我成长的思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大二:自我觉醒,积蓄力量

大二前的那个暑假,我原本计划去支教,但最终选择留校参加暑期数学建模集训。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挑战:密集的学习、复杂的建模思路、连续的推演与讨论。一个月的训练虽然辛苦,但让我看到了“科研与竞赛”的魅力。

同年,我们三人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结果并不理想,我们没有获奖,但我从失败中看到了差距与潜力,也因此更加坚定了提升自我的决心。

开学后,我与同伴们加入学院实验室,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他们的分享让我对学术研究与竞赛策略有了更深理解,也让我意识到“成长的关键在于自我驱动”。

大二下学期,我开始有意识地提升绩点。每天的生活安排得紧凑有序——白天认真听课,晚上在图书馆自习英语与专业课,学习疲惫时便去操场跑步、锻炼。那一学期,我不仅成绩显著提高,也收获了内心的充实感与自律的力量。

图片

图片

3、大三:破茧而出,拥抱自信

大三上学期,我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突破内向、不再逃避表达。课堂上的PPT汇报,我从最初的紧张到后来主动举手上台;从依赖稿件到能够脱稿演讲。每一次站在讲台前,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与成长。慢慢地,我发现语言逻辑能力、表达能力与自信心都在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我也在学业和竞赛上持续深耕。团队再次出征各类数学建模赛事,在省赛、国赛、国际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图片

到了大三下学期,尽管各项成绩都有提升,但我依然处于保研边缘,这让我陷入了焦虑与犹豫:是继续拼搏争取保研,还是安心备战考研?

反复思考后,我决定采取“双线并行”的策略——一边准备考研,一边积极关注保研政策和机会。那段时间,我白天复习专业课与数学,晚上练习英语口语与自我介绍。

八月开始,我与保研搭子们暑假泡在在图书馆,完善申请材料、模拟面试、打磨自我陈述。九月的我几乎每天都在面试与等待中度过,虽然辛苦,但也充实而有力量。最终,成功保研至北京交通大学。

最后的最后,我要十分感谢陪伴我的小伙伴们,那段时间的疲惫与焦虑早已淡去,留下的,是最真实的成长印记。正因为有她们的陪伴,我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坚定、更远。

每一个凌晨的坚持,每一次彼此的鼓励,最终都汇成一句话——

“我们都在奔赴各自的山海,而那段并肩的日子,本身就是光。”

图片

图片

四、暖心寄语

图片

 1、给学弟学妹的寄语

回望这一路,我最深的感受是:永远不要低估长期努力的力量。大学四年,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段关于自我觉醒的旅程。你可以迷茫、可以缓行,但请记得——只要方向是向上的,每一步都算数。有时候你觉得“好像来不及了”,其实正是开始的最好时机。不要害怕从零起步。真正的改变,往往从那一刻“我想再努力一点”的念头开始。去多尝试,多积累,多走出舒适区。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次尝试,会成为你人生的转折点。

2、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如果要选一件大学经历改变了我思维方式的事,那一定是数学建模。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知识是有温度的,它能解决现实问题,也能改变看待世界的角度。建模的过程,是一次次假设、推理、验证与修正的过程。它不仅锻炼逻辑和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面对复杂问题的系统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真正理解“科研的严谨”“合作的价值”以及“思维的边界”。同时,我也特别感谢商大EC科创实验室,感谢 鲍老师 的悉心指导。老师的耐心讲解与严格要求,让我在一次次讨论与修改中成长。实验室不仅是我们探索知识的地方,更像是点燃理想的起点。那里有无数次头脑风暴后的豁然开朗,也有老师简短但足以支撑信心的话语。

3、致“保研边缘er”

我很理解那种“悬在边缘”的焦虑——绩点不够高,竞赛成绩也不够亮眼,看着别人确定资格、收到offer,而自己还在焦虑地等消息。但我想说:边缘,不代表失败;努力,总有意义。我见过太多人,从不被看好到一步步靠近目标;也见过太多“逆袭”的故事,靠的不是奇迹,而是持续的准备与清醒的执行力。如果你现在处在那个边缘,不要急着给自己下结论。先稳下来,去复盘,去积累,去把能做的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哪怕前路模糊,也请保持行动。当你真的开始准备——整理资料、练口语、做项目、投简历、联系老师——你会发现,焦虑会一点点被“掌控感”取代,所有那些安静却坚持的时刻,终会成为你最强大的底气。


五、结语

图片

请相信,努力不会白费,所有走过的弯路都会变成成长的印记。

感谢每一位同行者,也感谢曾经的自己。

愿每一个正在追梦的你,都能在自己的时区里闪闪发光——不必急,不必慌,只要心里有光,脚下就有路。